佛山彩燈民間也稱燈色,它具有中國南方彩燈精巧秀麗的特色,是中國傳統彩燈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。它包括大型彩燈和頭牌燈、人物故事組燈、彩龍、燈籠四大門類,彩燈的扎制,全過程都是藝人手工操作。佛山彩燈為中國民間彩燈的代表,是嶺南民間藝術的奇葩,也是廣大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。佛山彩燈,在佛山民間稱為燈色,是中國傳統彩燈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,也是我國南方彩燈的代表。佛山彩燈具有中國南方彩燈精巧秀麗的特色,扎制工藝水平在國內領先,以品種豐富、款式新穎、裝飾獨特、工藝精致、富麗堂皇而深受群眾喜愛。
明代的佛山手工業、商業十分發達,人民生活安定,流傳于中原的元宵燈會、中秋賞燈等民間習俗風尚也在佛山興起,彩扎工藝應運而生。彩燈成為民間秋色盛會、元宵燈節、中秋節等民間節日習俗必不可少的項目。據《佛山忠義鄉志》記載,明代佛山出秋色習俗就已經有“紙馬火龍”、“柚燈紗籠、沿途交映”的情景。
民間風俗的興盛帶旺了佛山的彩扎行業,從明代至民國時期,佛山彩扎行業十分興旺。清道光版《佛山忠義鄉志》記載:“扎作行,本鄉扎作極有名,人物故事尤精,外鄉多來購之,又有不倒翁為行酒令之具,外省銷流極廣。”20世紀30年代,佛山扎作行業仍有鄧忠記、升泰、羅澤記、潘沃潘焯等十余家??谷諔馉幈l后,佛山燈色扎作店大部分倒閉,藝人四散逃荒。新中國成立后,佛山市政府十分重視民間工藝,于1956年建立了民間秋色工藝社,吳球、鄧輝等燈色藝人先后入社,彩燈工藝重獲新生。
佛山彩燈是民間藝術與民間習俗相結合的藝術品。在佛山傳統習俗中,凡年前添丁得子者,于年宵燈節時在家中廳堂以及本族祠堂掛燈(佛山俗音“燈”與“丁”諧音),俗稱報丁,視為入族。家有男丁者,每年燈節都要更換彩燈,即彩燈延續之意。為此,人們都十分重視年宵燈節的彩燈習俗,流傳數百年而不衰。